标题:探索数字化时代金融监管的“中国解法”
 栏目:资讯
 来源:《中国改革报》
 

探索数字化时代金融监管的“中国解法”

□王和

金融,最需要解决的是“不忘初心”。金融的“初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回答“为什么”和“为了谁”,这是金融的根本,但现在的金融,却有点渐行渐远,这也许就是“脱实向虚”的原因所在。二是回答“怎么做”,在科技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的基础逻辑、制度与技术,这一切均被改变,因此,需要回到原点,带上科技赋能的新地图重新出发,实现“再存在”。金融的结构、市场和机构只是实现“初心”的手段和途径,其根本诉求是功能和作用,因此,要重新认识金融的职能,以及公共性、普惠性和效率性,理解什么是公平与正义。

金融的本质属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本质属于计算科学。科技,特别是计算科学的发展,将带来认知科学领域的迭代性进步,因此,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智能投顾”技术,它将财富管理从“金牌基金经理”时代带到“算法时代”。我认为未来的决定力量是数据、算法和算力,算力,即权力,其背后是“资本富集效应”,决定着财富再分配的结果,也拷问金融的“初心”。

金融风险防控新思考

金融风险防控,尤其是金融监管,诉求和目的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实现逻辑、路径和技术,背后是社会总效率。简单的“外向”思维值得商榷,由内而外、内外兼修与内圣外王是解决之道。

要构建“一体两翼”的金融风险防控框架,所谓“一体”是基于公共和基础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数据标准,提炼风险共性特征和基础单元,形成简单的广谱的评估逻辑与体系;所谓“两翼”是基于内外两个视角的应用,即内部的合规和外部的监管,核心是解决同与不同。在此基础上,清晰、结构并明确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的关系,关键是“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种有效关联、互动与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内圣外王”是管理和技术的逻辑基础,同时,文化共识是自觉、改进和协同的基础,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金融监管的“愿”与“事”

金融,尤其是保险,一个重要初衷是管理社会风险,但有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很好地管理风险,还带来了新的风险。金融监管的初衷是确保金融稳定和社会目标的实现,但这个初衷,往往面临着求真务实的挑战。

面向未来,金融业的科技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同时,大多数的金融创新依托的是科技力量,因此,推动金融监管的科技化是不二的选项,并实现“以技制技”,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的投入不是根本解,监管科技,要防止陷入“军备竞赛”的误区。

金融监管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因此,无论是制度监管,还是技术监管,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公共精神”,基本诉求是公共利益和社会总效率,因此,要更多地以公共利益之名,以公权力为依靠,强化涉及公共利益的基础风险信息的公开和共享,确保社会总效率。

我国的金融监管已探索了“网联”和“中保信”等两级结构模式,搭建“准公共平台”,一方面确保涉及公共安全和金融风险的数据能够实时共享,形成有效监控;另一方面能够为金融行业提供专业和高效的服务,降低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合规和运营成本,逐步形成了科技和数字化时代金融监管的“中国解法”。

(作者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