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房地产信息网-->>信息资料-->>内容
把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2024-02-04  出处: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魏琪嘉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在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持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健全要素市场培育体系,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

一、用普遍联系观点审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孤立的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产业发展不但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各类细分行业的发展,还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扎实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题中之义。其中涉及的文化产品供给、各类制度优化等,是新时代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内容。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彰显和壮大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开展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南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让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深入人心,时刻保持引导力和影响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在正确导向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作用,把各类要素的经济效应和群众的主观感受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协同。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一种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离不开发达的产业体系建设。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传播体系,文化产业建设是带有基础性质的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对于构建具备坚实基础的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都具有“形于中”而“发于外”的作用。

二、用辩证的思维统筹推动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内容广泛,主体众多,其中有的是带有中长期性质,需要在具体的发展阶段统筹各类关系加以推进。这其中要注意处理好五方面的关系。这五方面的关系,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不可或缺。政府在政策制定、产业监管、秩序维护、要素支持等方面作用重要。市场在调配资源、形成有效竞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形成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的格局,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对不良文化的抵制,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效推动文化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稳健发展。

二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兼顾眼前和长远,形成治理的长效机制。短期看,文化产业要坚持做强做大做优,做出品牌影响力,做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长期看,要强化文化产业的中国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更要避免出现异化或变形。同时,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有利契机,推动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可以说,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对政策治理的要求更加精准化。要有效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重点,把长期问题短期化,短期问题长期化,延误产业发展良机。

三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文化本身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主体,这其中就自然涉及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文化产业发展的航向才能不偏。对于传统文化,关键是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得好,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中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现代文化,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此外,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还要在融合方面下功夫。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融合的重要技术保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文化传承的稳定性、连续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四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离开了社会效益,整个产业发展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要在政策制定执行的具体过程中,兼顾两者,合理的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才能够行稳致远,两者不可偏废。

五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支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提升文化惠民的水平和程度,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坚强制度保障。要顺应文艺创作规律,用好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打造一批讲好中国故事、根植基层、积极向上的文化传播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在正确的方向上高质量发展。

三、用系统观念谋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

系统观念是做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把产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打牢,把产业生态环境做优,做好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一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产品的产出要有一个完备的生产加工体系,文化产品虽然是无形的,但是也同样符合这一特征。落实到中观层面,就是市场体系;反馈到微观层面,就是市场主体。按照这样的逻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重要任务。第一,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激发文化市场发展的活力。推动和引导各类文化企业不断做优,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鲜明的文化品牌特征。第二,要强化产业链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畅通生产、销售、社会反馈等各个环节。探索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应用场景。第三,要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防止低俗、不良文化借助市场化途径向基层渗透。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引导经营主体自觉加强合规建设,做中华优秀文化的推动者。第四,要丰富文化产业具体细分门类的内容。在出版、影视、娱乐、动漫、视频等各细分行业打造优秀示范应用场景,丰富文化内涵。第五,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现有各类文化传播平台和网络,向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方向迈进,形成四通八达、相互促进的文化传播网络体系。第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各类要素主体在全国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合力,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推动下,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强化对文化产业的要素保障。要素支持的充足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与否。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保障必不可少。从土地要素看,要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给予兜底性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统筹起来,推动用地规模和发展规模动态平衡。从人才保障看,培育一支优秀的文化产业运营人才队伍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各类经营主体情况各具特点,但对高水平文化运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又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文化传播方面,打造一支会讲中国故事,用生动、活泼、直观的语言和视角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是当前文化运营人才培养方面的重中之重。要持续加大对相关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产学研结合程度,为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培育基础。从技术要素看,先进的文化产业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技术有效融入产业发展,将对产业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当前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方面拥有广阔的前景,数字技术对更好展现传统文化、缩短用户和文化传播的距离都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品的展现形式日趋多元,传播效率更加高效。要抓住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有利契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焕发生机。从资金保障看,要促进形成多元融资途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不同文化载体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塑造融资渠道,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是持续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强化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是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和产业活力的必然要求。科技赋能的途径是广泛的,要用好这一途径,有效引导文化产业继续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全方位提升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助力。第一,强化“互联网+文化”的覆盖范围,让文化产业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实现实体产业与线上展示相得益彰。第二,强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根植于青年群体之中。充分运用VR、元宇宙等,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展现力。第三,围绕文化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文化的传播、市场运作等领域进行形式、内容创新。第四,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形成技术、内容良性互动的格局。第五,要发挥科技抵制不良文化的作用,持续净化文化市场,构建治理的长效机制。第六,加强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文艺演出、院线运营、电影制作等多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装备更新,积极稳妥促进文化内容生产、市场运作、产品宣传推广等方式的现代化。

四是发挥好文化产业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元、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导向,避免陷入发展误区。要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准性。文化产业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牢牢守住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强化对文化产业的规范管理,提升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形成良性、积极的产业经营模式,起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

(来源:《经济》杂志;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魏琪嘉)

(出处:国家信息中心,作者:魏琪嘉)


关闭窗口

  声明:凡来源标注为“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房地产信息网”的文章或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房地产信息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使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房地产信息网的新闻资讯,均转载自有关政府网站或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单位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如果您认为本网刊发的任何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在30天内联系我们,我们将依照法律规定及行业规范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国家信息中心 国信房地产信息网 ICP证号:京B2-20170614
本站域名:http://www.crei.cn